首页>>宠物百科

这幼鸟是什么品种的

今天宠物迷的小编给各位宠物饲养爱好者分享灰色的幼鸟是什么品种的宠物知识,其中也会对这幼鸟是什么品种的(常见鸟品种)进行专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宠物相关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哦,现在我们开始吧!

这幼鸟是什么品种

从你的图片上看,这个是乌鸫的幼鸟。 乌鸫 (鸫科鸟类) 乌鸫 :体重♂55-126克,体长210-296毫米;雄性的乌鸫除了**的眼圏和喙外,全身都是黑色。雌性和初生的乌鸫没有**的眼圏,但有一身褐色的羽毛和喙。虹膜褐色,鸟喙橙**或**,脚黑色。 栖息于次生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中。海拔高度从数百米到4500米左右均可遇见,是杂食性鸟类,食物包括昆虫、蚯蚓、种子和浆果。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乌鸫是瑞典国鸟。

一种长嘴,绿腿的鸟

这幼鸟是什么品种的

夜鹭幼鸟http://****scbirds.org***/forum/UploadFile/2008-5/200853015575521898.jpg

请问这是什么鹦鹉

外形特征 虎皮鹦鹉 虎皮鹦鹉原产于澳大利亚东部,后来经过人工培育,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笼养鸟。目前,全国都有饲养,我国是19世纪40年代传入的,它的鸣叫虽不悦耳动听,但羽毛十分艳丽,全身羽毛由黄、黑、绿、蓝、青等七种不同的颜色组成,给人一种鲜而不艳,美而不俗的舒适感。 虎皮鹦鹉头羽和背羽一般呈**且有黑色条纹,翅膀花纹较多,毛色和条纹犹如虎皮一般,所以称为虎皮鹦鹉。虎皮鹦鹉属于鹦鹉科中的小型品种,其羽毛颜色光艳,性情活泼且叫声清脆、天真可爱、易于驯养,在我国是大众鸟友最喜欢的鸟种之一。头部呈圆,喙部有钩曲,喙上方有蜡膜(多数虎皮鹦鹉的性别可通过蜡膜颜色来分辨)。虎皮鹦鹉腿部比较短,四趾,其中第二三趾向前,第一四趾向后,易于其攀树、攀物。 鸟体为黄绿色;头部后方、颈部两侧、背部上方和翅膀覆羽为浅棕色,每片羽毛均带有**和黑色;喉咙和面部为**;脸颊下方带有不同程度的蓝紫色,喉咙部分有3个黑色点状;**羽毛带有细窄的黑边。主要飞行羽覆羽为浅蓝色;飞行羽为灰绿色并带有浅色的条纹;内侧灰色并且带有白色的斑纹;尾巴上方**的羽毛为蓝绿色,尖端黑色,内侧黑色。鸟喙橄榄**,蜡膜蓝色;虹膜白色。母鸟的蜡膜为灰棕色或肉色,仅带有一点点浅蓝色,到了繁殖季则会变为深棕色。幼鸟体色较深,公母幼鸟的蜡膜都为粉红色,需要3到4个月才能长成像成鸟般羽色。 虎皮鹦鹉 虎皮鹦鹉平均寿命是7年。体长16~18厘米,体重35克。前额、脸部**。颊部有紫蓝色斑点。上体密布**和黑色相间的细条纹。腰部、**绿色。喉部有黑色的小斑点。尾羽绿蓝色。虹膜白色。嘴灰色。脚灰蓝色。雄鸟鼻包为淡蓝色,雌鸟为肉色。 成年鸟头顶较圆平,嘴壳甚强大,上嘴壳基部为蜡膜覆盖,上嘴壳弯曲如钩状;体羽色彩艳丽多变,常见色有黄、绿、蓝、白、蓝绿、浅黄等色,因头、颈及背部的羽色中多具有黑色或暗褐色横纹,而得名虎皮鹦鹉。足趾为对趾型,第二三趾向前,第一四趾向后,适宜在枝头攀缘。更适宜握物和取食。尾型尖长,**尾羽延长如箭。成鸟雌雄区别在于蜡膜的色彩,雄性蜡膜呈青蓝色,雌鸟蜡膜为肉褐色。成鸟蜡膜及嘴壳基部较为枯燥,无光泽。足趾浅肉色。 编辑本段 栖息环境 虎皮鹦鹉主要栖息于开阔的草原地区、干燥的马利植被区、穆拉加灌木丛和开阔的茂 密林区、充满桉树和金**属植物的平原地区、农耕区;平时大多不会离开河岸或是水源太远。它们是群聚性的鸟种,平时大多**20只甚至数百只,曾经有**过25000只的记录;如果受到惊扰,则整群会飞起,在空中转圈且常忽然不定向的飞动,然后降落在安全距离附近的树上;它们是相当合群的鸟种,平时每只鸟在群体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并无阶级之分,偶尔会发生争吵;在破晓时分会先前往水源处饮水,然後才前往觅食,到了正午炎热的时候会寻找浓密树荫下休憩,到了下午比较凉爽时再继续觅食,到了黄昏整群就会开始回巢休息过夜;白天喜欢在地面觅食,由于身体的羽色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因此相当难以被察觉;它们生性十分友善并不怕人,可以近距离接近观察;它们大多前往**饮水的水槽、池塘、河流、地面上的水坑处活动,通常整群会一起快速的饮水,以避免被掠食者所捕食;它们平常觅食并没有固定的路线,而是以游牧的方式四处搜寻;在比较寒冷的季节偏好前往北澳和地区,炎热的季节则会前往南澳。 编辑本段 生活习性 喜集群,常结成20只数百只不等的一群外出觅食,有时甚至**2 虎皮鹦鹉图欣赏(37张)万或更多数量成群活动。虎皮鹦鹉在原生地可在多生态环境生存,如灌木丛、森林、草原、农场田园等。虎皮鹦鹉有类似于迁徙的行为,在澳大利亚,每年冬天(6月到9月)占据北方,到夏天(9月到1月)又**到南方。  野生虎皮鹦鹉一般以各种植物的种子、浆果及植物的嫩芽、嫩叶为食,到秋季飞到田间啄食谷物。 编辑本段 分布范围 广阔分布在澳洲的内陆地区,但东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区及约克角半岛、塔斯马尼亚岛的数量稀少,曾引进(包括逃脱的笼养鸟)到许多国家,但绝大部分无法成功顺利生存繁衍,包括英国、日本、美国、波多黎各、、巴西、瑞士、哥伦比亚、社会群岛、新西兰、阿曼等国家,可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族群在1950年时引进后却成功地生存与繁衍后代。 虎皮鹦鹉原产大洋洲,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内陆地区,东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区,约克角半岛、塔斯马尼亚岛也有少数分布 编辑本段 繁殖方式 养殖 虎皮鹦鹉人工饲养简单,管理粗放,耐粗饲料,体质强壮,不易生病,且容易繁殖。虎皮鹦鹉上嘴具钩,强壮有力,喜欢啃咬木质,故不能用竹笼,要用金属笼饲养。作为休闲观赏鸟可用小型电镀的金属笼饲养,笼内设置有栖杠、吊环,供鹦鹉玩耍。 虎皮鹦鹉 作为繁殖鸟应采用较大的方型金属笼,笼的大小为长40厘米、宽35厘米、高35厘米,笼底设有抽屉式的沙盘(托粪板),便于清理粪便。虎皮鹦鹉的巢箱为横窝,巢箱大小为长25厘米、宽14厘米、高14厘米的一个长方形小木箱,中间有隔板,分为内外两室,外室有一通向外面的圆洞,直径6厘米,外室与内室中隔板上开一个同样圆洞,直径4厘米,为鸟出入之门户。每天应更换清洁饮水,每周清理1次粪便,夏季注意不要在强光下直晒鹦鹉。 温度 冬季应注意保暖,室内温度应不低于16℃。夏季温度较高,一般在30℃以上时要加强通风。虎皮鹦鹉喜欢吃带壳的饲料,平时应以稗子、小米为主,每天应喂点青菜,牡蛎粉或骨粉作为常备饲料(也可在笼内放一个整块的墨鱼骨任其啄取)。 其他 野生的虎皮鹦鹉栖息于林缘、草地等处。结群活动。以植物种子等为食。繁殖期为6-1月。营巢于树洞中。每窝产卵4-8枚。孵化期为18天。 虎皮鹦鹉 注意事项 目前国内饲养及玩赏的虎皮鹦鹉,均为人工饲养下繁殖的笼养鸟,其体质均有减弱。故饲养者宜选择体躯宽长,体态丰满,精力充沛的个体进行饲养繁殖,有利日后种群复壮。野生虎皮鹦鹉喜结群生活,以植物种子及果实为主食,营巢于洞*中,每年繁殖1—2巢,每巢产卵4—7枚。卵呈椭圆形,卵壳为纯白色。在人工饲养中的虎皮鹦鹉、由于嘴壳坚硬,足趾与利嘴配合攀缘灵活,非常善于拆毁笼舍,故宜用较坚固的房舍及金属网围筑适宜的笼舍饲养。冬季室温应保持在5~10℃。 我国南方城市,冬季气温不低于0℃,可利用露天笼舍饲养繁殖虎皮鹦鹉。家庭中少量饲养,可选用适宜的箱笼,饲养及繁殖效果甚佳。笼舍内需设置足够的栖架,供其攀跃和栖息,笼内地面或笼底部垫细砂,供作砂浴和取食。饲养室需通风良好,光照宜长。大量群饲的虎皮鹦鹉,饮水量很大,又因此鸟常在饮水的同时排粪,常易污染其饮水,所以最好采用家禽使用的自动饮水器供水,使之不能入水洗浴,可保持饮水清洁。 饲料及年龄特征 饲料混合比例为:粟或黍7份,稗子2份,苏籽1份。这种混合的粒料,适于饲喂多种小型鹦鹉,另外加喂矿物质饲料,如墨鱼骨、贝壳等。人工饲养的虎皮鹦鹉、在光线比较黑暗的巢*内产卵孵化、若巢中光线过强,则孵化效果不佳。一般供给的人工巢箱,由内外两个巢室组成,外巢室具有通向笼舍的巢口,内、外室间的隔板留有洞口相通。内巢室垫锯末或细砂,是雌鸟产卵孵化的地方,巢箱的参考尺寸为:长25CM,宽13CM,高13CM;巢口直径5~6厘米,巢口下缘距巢底6~7厘米。 虎皮鹦鹉 北京饲养虎皮鹦鹉,每年秋、冬、春三季繁殖,夏季因气候炎热,连续坐巢孵卵不但影响亲鸟健康,而且孵化及育雏率也明显下降,幼鸟体质不佳,故一般多于夏季停止繁殖,其控制的方法是每年7~9月,将饲养笼内的巢箱取出,进行巢箱的清洗消毒,10月以后再将巢箱挂入笼舍内。每年10月至次年6月间,虎皮鹦鹉可产卵孵化育雏3~4巢;每巢产卵4~7枚,最多达10枚,卵壳纯白色,卵重2.5克,孵化期18天;雏鸟留巢34~38天,约40日龄也就是6周左右开始**生活。幼鸟在6~8个月性成熟,并开始求偶繁殖,最佳繁殖年龄为1~3岁。 在南方饲养虎皮鹦鹉,四季都可繁殖,但是如果夏季温度过高,还是建议不要让亲鸟抱窝。 注意事项 野生鹦鹉它们的巢*选在枯树上,咬出个巢繁殖后代,鹦鹉用的是暗巢人工饲养条件下,暗巢当然越暗越好啦。鸟在巢最暗的地方产蛋,孵化时越暗鸟才没那么容易受惊,繁殖成功率就高啦。鸟一受惊就乱踩的,鸟窝设计不够高会出现踩蛋或踩到小鸟情况容易踩死小鸟,不够宽鸟会出现咬箱子,也就是筑巢行为。 繁殖 虎皮鹦鹉4个月龄达性成熟,最好五月以上开始繁殖(此时发育比较成熟)。开始**、交配,可作为种鸟进行繁殖了,虎皮鹦鹉一年四季均可繁殖,一般每窝可产4~7枚蛋,蛋呈白色,每天或隔天产1枚蛋,在产第三枚蛋时雌鸟开始坐窝孵化,孵化以雌鸟为主,孵化期为18天。雌雄亲鸟共同育雏,育雏期30天左右,雌鸟在孵化期间对外界干扰较为敏感,尽量保持环境安静,以免亲鸟受惊后弃巢,影响孵化和育雏。冬季繁殖鸟的室温应保持在20℃以上,相对湿度45%~50%,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虎皮鹦鹉繁殖高峰期可达3~4年,以后繁殖率逐渐下降,为了对种鸟群进行提纯复壮,应不断更新种鸟。虎皮鹦鹉平均寿命7年。 虎皮鹦鹉(7张) 编辑本段 种群现状 虎皮鹦鹉是全世界最普遍的鹦鹉,价格便宜,顽皮可爱,受到大众广泛地喜爱,全世界的总数量超过5百万只,它们常是许多刚对鹦鹉有兴趣的人买的第一只鹦鹉,也是最常出现在鸟展的种类,自从公元1900年澳洲生物学家-癸格曼德对基因工程的重大发现与突破后,各种虎皮鹦鹉的变种即进入前所未有的多样性,现在共有上千种的变种,再加上它们非常容易照顾及繁殖,所以才会如此的普遍。 虎皮鹦鹉 虎皮是热带鸟,在中国野外生存能力差。很多不能存活。特别是不会过冬。 编辑本段 颜色品系 虎皮鹦鹉一般成长到5个月左右即可繁殖,颜色从浅到深有:白,*白,黄,亮绿,深绿,橄榄绿,灰绿,天空蓝,钴蓝,深蓝,浅紫罗兰,紫罗兰,灰,炭黑14大类。 虎皮鹦鹉的品种可以分成20大类: 1.原始种(Base Color)最常见的虎皮鹦鹉品种。 2.蛋白石种 (Opaline){花纹变异} 蛋白石种和原始种主要的区别在于背部的斑纹羽毛,蓝白色系(包括天空蓝、钴蓝、紫罗兰、白)带了蛋白石的背羽外围颜色为蓝色,不带为 虎皮鹦鹉 白色。黄绿色系(包括亮绿、深绿、橄榄绿、柠檬黄)带了蛋白石的为绿色,不带为**。灰色系(包括灰、炭黑)带了蛋白石的为灰色,不带为白色。特点:背部有倒三角纯**域,每根翅羽毛末端显现与身体**一致的颜色。 3.灰翅种(Grewing或Clearwing或Dilution){颜色变异} 灰翅种的前两个英文译名分别是“灰翅”(指的是花纹从黑变灰)和“亮翅”(指的是翅膀的颜色从以黑色为基调的暗色变为以浅色为基调的亮色)这都是从翅膀上来说的。而“稀释”指的是翅膀花纹,连同身体颜色一起被稀释变淡的过程。灰翅总的来说就是花纹从原本的黑色被稀释为不同程度的灰色,身上的蓝色绿色同时也被稀释到不同程度上的浅绿和浅蓝。特点:相对于原始种而言,身上黑色符纹的地方都被淡化为灰色。 4.肉桂翅种(Cinnamon){颜色变异} 它和“灰翅种”类似,是翅膀颜色的改变,但不同的是灰翅的翅膀是被稀释灰色,而肉桂翅则是被稀释成接近于咖啡色的“肉桂色”。特点:相对于原始种而言,身上黑色符纹的地方都被淡化为咖啡色。 5.黄/白化种(黄/白红眼)(Lutino){颜色变异} 黄化种是颜色的变异类型,就是绿色鸟体身上所有的符号全部消失,黑色素被完全取代,绿色被冲淡成为**。眼睛的虹膜也从黑色变成红色,是为数不多的几种虹膜颜色也发生了变异的品种。白化种和黄化种相似,白化是黄化的鸟再经过一次蓝化而形成的。特征和黄化相似,只不过不同的是全身雪白 。特点:红眼睛,纯黄/纯白羽毛。 6.鱼鳞种(Spangle)鱼鳞种实际就是翅膀的颜色结构完全和原始种的结构反过来,原始种该是黑色的区域在鱼鳞种身上是白色,在原始种身上是白的地方鱼鳞种又是黑色的。因为黑色变成了外面的圈圈的颜色,所以相比起原始种翅膀黑**域的大面积分布,鱼鳞种的黑色少的多。 特点:每片羽毛边缘为黑色,其它地方为纯色,与色系对应。 7.派特种(Dominant Pied、Recessive Pied、Clearflight Pied){花纹变异} 分为三大类: 显性派特——遗传类型:显性遗传 父母双方只要有一方带显性基因,后代就会出现相同或相似性状的后代。 特点:两片大翅膀为纯色,成年后有白眼圈。 隐性派特——遗传类型:隐性遗传 父母双方必须同时带有同种隐性基因,才会把隐性遗传的性状遗传至后代。 特点:身上黑色符纹无规则并且模糊,成年后无白眼圈。 亮飞行羽派特 只有翅膀末端的飞行羽全部褪色成纯白或者纯黄。身体出现的斑点和块也相对较小,通常还会有些清楚的身体羽毛颜色在脖子上出现。也有清楚的羽毛补丁在头的后面。 8.黄脸种(Yellowface){颜色变异} 正常情况下绿色系的鸟(亮绿、深绿、墨绿、灰绿、**…)面部是**的,而蓝色系的鸟(天空蓝、深蓝、紫罗兰、墨富、浅紫、灰色、白色…)面部是白色的。当蓝色系白脸被黄脸取代的时候。这类鸟叫做黄脸种。 特点:身体为蓝系鸟,脸部为**。 9.冠羽种(Crested ){毛型变异} 冠羽是属于毛型的变化,基本上可以大抵分为3种类型:“簇状冠羽、半圆冠羽、圆冠羽(全冠)”三种。同时日本还有过伴随着卷背出现的冠羽品种,称之为冠羽卷背。冠羽的特色就在于头顶羽毛的形状,通常以对称的毛型为审美标准。特点:毛型变异。 10.华乐种(Fallow) {特殊变异} 华乐种是除了黄/白化种、草蛉翅种以外唯一具有红眼睛的品种,各种斑纹都有可能出现在华乐种身上。 特点:杂色羽毛,红眼睛,羽色有微肉桂浸染效果。 11.黑背种(Saddleback){特殊变异} 这种鸟看上去有些类似蛋白石,但实际不是同一型,黑背种从头部开始就有灰色的斑纹,并且往下开始逐渐恢复到正常的黑色斑纹,在颈部没有像蛋白石一样出现一个“V”字型的空缺。 12.德克萨斯亮体种(Texas Clearbody){特殊变异} 因为最早出产于美国的得克萨斯州。所以通常都叫做“Texas Clearbody”,一般在你看到这种鸟的时候并不会太注意到它的特别之处。因为除了颜色以外身体的标号基本和正常鸟相同。主要特点在于它的身体上面,腹部的基本颜色被稀释,蓝色稀释为淡蓝白色,绿色稀释为明**,其它的特征不变。还有一点就是亮体种身上不会掺杂任何的杂色,并且在翅膀的最下端飞行羽会呈现出灰色而不是通常的黑色,这也是一个区别的主要关键所在。 13.板岩种(Slate ){特殊变异} 一种极端罕见的品种。这种颜色出现的方式类似于灰色或者紫罗兰的颜色变化,这个基因导致了一种非常非常深的蓝色。真实的板岩虎皮仅仅出现在蓝色系的虎皮身上。 14.炭黑种(Anthracite){特殊变异} 炭黑虎皮拥有非常黑的身体颜色,这是所知虎皮品种中颜色最深的。出现黑色的羽色是极端罕见的。 15.黑脸种(Blackface){特殊变异} 同样是一个极端罕见的特殊变异,仅仅出现在荷兰。黑脸种的鸟是一个黑色素增加的变异类型。从身上脑袋上都能体现出来,也是虎皮中唯一的身上都出现斑纹的鸟。 16.斑驳种 这种鸟也是杂色鸟的一种,它不是派特的原因就在于这种鸟的杂色排列没有一定的规则,看上去羽毛的排列就像是随意混搭上去的。而且它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毛量的增多。 17.半边种(Half-Sider){特殊变异} 这是一个不能被遗传继承的基因类型,是一个彻底的突变。视觉上面,这种鸟会像是突然间被分成两半或不均等分的块状,而不同区域显示出来的样子完全是不同的品种或者颜色,反差很大。 18.暗翅种(Darkwing){特殊变异} 有些类似亮体种的鸟,不过它的翅膀全部是黑色的,身上变成了明亮的柠檬黄,极其罕见。 19.不完全鱼鳞种(Melanistic Spangle) 无意义,不列入介绍列表。 20.卷毛种 毛型的特殊变异,无**生存能力。 编辑本段 分辨方法 雌雄分辨(一)虎皮幼鸟公母分辨方法 : 虎皮鹦鹉公鸟:蜡膜基本成粉红色。适用于一个月出窝后的幼鸟(因为小鸟早期鼻膜充血不好判断)  母鸟:鼻孔周围呈现白色,偶尔也有粉红不过非常浅。  (二)虎皮亚成年鸟公母分辨方法:  公鸟:根据不同品种,一般蜡膜颜色是蓝色,隐派公鸟和双基因显派公是粉红色的,终生桃红,带点紫色。  母鸟:鼻孔周围为白色 外边是非常淡的蓝色或者蜡膜为白色  (三)虎皮成鸟公母分辨方法:  公鸟:根据不同品种 一般蜡膜颜色是蓝色,隐派公鸟和双基因显派公式粉红色的,终生桃红,带点紫色。  母鸟: 有的蜡膜是白色 (可能是**期退潮期,一些母鸟则是未到**期)有的蜡膜皱皱巴巴 呈现茶褐色(那表示母鸟处于**期) 不同年龄段雌雄分辨 虎皮鹦鹉分辨雌雄最准确的方法就是看鼻部的蜡膜颜色,不同性别、年龄的雌雄虎皮蜡膜颜色是不一样的。[1]​ 虎皮鹦鹉不同年龄雌雄分辨 老幼分辨 虎皮鹦鹉的平均寿命在7到10年,如果精心饲养会更长。 幼鸟的额头上分布有大量的斑纹,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退却,直至成年时全部褪完。头部会有一块纯**域(绿色系和**系的为**,蓝,白,灰为白色)。老鸟该区域的羽毛杂乱。 幼年期的鸟眼睛为全黑,看上去十分可爱,成年后会逐渐出现白仁眼(出现白眼珠)。 成年公虎皮鹦鹉 幼鸟的喙为蜡**,并在尖端有黑色(大部分鸟),成年后逐渐变为灰褐色,不过派特类嘴壳终生橘红。刚成年的鸟也许仍是蜡**,但成年过后一段时间就会变色,有些则一旦成年就变色 幼鸟的脚及其稚嫩,一般为粉红色,刚成年的颜色变化不大,但一段时间后变化相当明显,脚爪变得粗糙,也不会像幼鸟那样肉肉的,颜色变成类似蓝墨色。【误区】并不是所有的公鸟都会变成这种颜色,有的是灰色。 幼鸟眼睛明亮,老鸟眼睛边会有眼袋   幼鸟羽毛整齐,老鸟羽毛蓬松、肥胖   幼鸟活泼淘气,老鸟动作缓慢 疾病防治 虎皮鹦鹉身上的羽虱很多,必须注意消灭。虎皮鹦鹉还受吸血虫的危害。巢箱往往是产生吸血虫的大本营。每次孵窝完毕,要马上用开水烫一遍巢箱,再在箱内涂上对鸟无害的杀虫药BGP水溶液,保持清洁干燥,预防寄生虫。

八哥雏鸟的脚是什么颜色?

脚**。
附:八哥相关知识
1、形态特征
八哥通体乌黑色,矛状额羽延长成簇状耸立于嘴基,形如冠状,头顶至后颈、头侧、颊和耳羽呈矛状、绒黑色具蓝绿色金属光泽,其余上体缀有淡紫褐色,不如头部黑而辉亮。两翅与背同色,初级覆羽先端和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形成宽阔的白色翅斑,飞翔时尤为明显。尾羽绒黑色,除**一对尾羽外,均具白色端斑。**暗灰黑色,*周和尾下覆羽具白色端斑。 虹膜橙**,嘴***,脚**。
2、生活习性
性喜结群,常立水牛背上,或集结于大树上,或成行站在屋脊上,每至暮时常呈大群翔舞空中,噪鸣片刻后栖息。夜宿于竹林、大树或芦苇丛,并与其他椋鸟混群栖息。
常在翻耕过的农地觅食,或站在牛、猪等家畜背上啄食寄生虫。性活泼,成群活动,有时集成大群,特别是傍晚,集成大群在树上过夜。夜栖地点较为固定,常在附近地上活动和觅食,待至黄昏才陆续飞至夜栖地。善鸣叫,尤其在傍晚时甚为喧闹。
野生八哥食性杂,主要以蝗虫、蚱蜢、金龟子、蛇、毛虫、地老虎、蝇、虱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谷粒、植物果实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

捡到一只鸟,不知道什么品种?

普通夜鹰(学名:Caprimulgus indicus):体长约270毫米,翅长约210毫米。通体几乎全为暗褐斑杂状,喉具白斑。上体灰褐色,密杂以黑褐色和灰白色虫蠹斑;额、头顶、枕具宽阔的绒黑色**纹;背、肩羽羽端具绒黑色块斑和细的棕色斑点;两翅覆羽和飞羽黑褐色;其上有锈红色横斑和眼状斑。虹膜褐色;嘴偏黑;脚巧克力色。 普通夜鹰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在中国西藏为留鸟,其他地方为夏候鸟。单独或成对活动。夜行性,白天多蹲伏于林中草地上或卧伏在*暗的树干上。由于体色和树干颜色很相似,很难发现。主要以天牛、岔龟子、甲虫、夜蛾、蚊、蚋等昆虫为食。分布于孟加拉国、印度、斯里兰卡和中国。

头到背部腹部都是灰**的,翅膀是黑色的带一点白色的羽毛,尾巴也是黑色的,是什么鸟?

黑尾蜡嘴雀(学名:Eophona migratoria)

想了解下照片中的鸟是什么品种,和习性,体长约1米,上体黑色,**灰黑色,腿很长,谢谢

鸟名→鲸头鹳,由于其貌不扬,堪称世界上最丑的鸟类,有时也叫“兽步鸟”。体型高大,平均有1.2米高,体重4000-7000克,翼展达到2.6米。大小似白鹳,头尤其巨大,也是现存头最大的鸟。长有一张非常有趣、可爱的面部。它那巨大、斑驳的喙部使其显得更具魅力。巨大鸟喙看起来就像一个鲸鱼的头部,眼睛位于头部的前端,和猫头鹰的眼睛长在同一平面上。喙宽大而粗壮,是世界上最宽鸟喙,宽12厘米,嘴端下弯成勾状,鸟喙的作用非同小可,不仅尖端尖锐异常,而且周边也像快刀般的锋利,能够穿透鳄鱼厚厚的皮肤,并且上下两片如此夹紧猎物,就像一个工件被夹在钳工的老虎钳上。

捡到的小鸟,从树上掉下来的,昨天捡到的时候还是灰色的羽毛,今天变成蓝色的了!这是啥鸟啊!

是灰喜鹊吧?我也捡过,杂食鸟类,挺好养的。

全身黑灰色,头上有一个像针的东西是什么鸟?

很可能是八哥,八哥就是全身黑色,然后头顶上有竖起来的羽毛。

这是什么鸟?头上有一撮长毛,是扶在身上的长毛,身体蓝色,嘴巴是浅灰色很尖有攻击性

如图 , 应为 卷尾科 Dicruridae 卷尾属 Dicrurus 鸟类 下图为 发冠卷尾 Dicrurus hottentottus ,俗称 黑铁练甲、山黎鸡、大鱼尾燕 体长28-35厘米。通体绒黑色缀蓝绿色金属光泽,额部具发丝状羽冠,外侧尾羽末端向上卷曲。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沟谷地带,多在常绿阔叶林、次生林或人工松林中活动。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成群。 主要在树冠层活动和觅食,树栖性。主要以金龟甲、金花虫、蝗虫、蚱蜢、竹节虫、椿象、瓢虫、蚂蚁、蜂、蛇、蜻蜓、蝉等各种昆虫为食。分布于中国、印度、缅甸、老挝、泰国、越南、中南半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本文由宠物迷 宠物百科栏目发布,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这幼鸟是什么品种的